6月9日至12日,国际照明展在广州琶洲举行。南都·湾财社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本届展览面积扩大至22万平方米,3318家参展企业亮相,展商来自欧美和亚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围绕“光+ 健康环境”、“光+ 城市”、“光+ 体育”三大主题,展前有超过8万名专业观众登记参展。
会展业历来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此次展会在链接国内与国际照明市场方面起什么作用?会展经济在大湾区前景如何?它如何促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上述话题,“南都湾财荟对话100”栏目专访本届国际照明展主办方——法兰克福展览集团中国区负责人、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庆新。
这次照明参展商
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
南都·湾财社:我们看到今年照明展的规模很可观,有22个展馆,3000多家企业参展。你怎么看待这一次展会情况?
李庆新:今年展会规模达到历史的新高:展会面积2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是3318家。在2019年最高峰的时候预登记观众5万名,今年展前预登记有8万多名专业观众,超出预期。
中国照明产业规模在2022年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5.4%。照明产品出口额在去年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4.2%,在中国整个出口额的占比达26.5%。我们预期今年这个数字会继续上扬。行业人士需要一个线下实体平台面对面交流,当然,我们也在想这种爆发性增长会不会是这三年面对面洽谈的需求被限制后的爆发,会后还会根据更多行业信息做分析。
南都·湾财社:这次国际参展商有哪些新特点?
李庆新:这次照明参展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美和亚洲,包括德国的BJB、日本的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和美国的Luminus Devices,众多海内外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一些主要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和碳中和等。
其次,传统照明主要应用在房地产行业或汽车行业。这次一个亮点是参展商除了在传统照明领域,如光源、灯饰推新之外,也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展会现场,有智慧照明、文旅照明、教育照明、康养照明还有植物照明,这些新的应用领域未来有很大潜力。
当然,这一次国外参展商和观众到现场还是受到了疫情后滞影响。旅游业正在回归,但国际航班往来数量和价格还没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再加上有些国家签证可能办理时间较长。但我们还是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国际商务人士的面孔。展会还在进行中,目前还没精确的统计,我们会等展后进一步统计分析。
南都·湾财社:你感受到国际照明企业和商会对这次展会的态度是?
李庆新:最简单的形容就是气氛非常热烈,参与踊跃。虽然疫情期间照明展照常办,但到现场的协会、研究机构和大品牌并不全。这一次比较全,开幕式看到了很多三年没见的面孔,大家还是挺感慨的,觉得“终于回来了”。
照明行业还是有自身活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展会达到历史新高,也说明行业对于面对面交流的期待。
接下来非常关注
企业走出去的意愿
南都·湾财社:这次展会在链接中国与国际照明市场的作用是?
李庆新:广州国际照明展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海外观众希望看到中国市场上最前沿的照明技术,展会促进了产品、技术及理念的分享和切磋。这种影响已超越展会本身,商贸互动在展会结束后也会延续下去。
虽然现在制造业、产业链受到脱钩或去风险化的影响。但从展会层面、跟客户沟通方面,我们并没有觉得真的影响到行业,出口略有下降,但出口结构也像观众结构一样发生了变化。这其实是在调整方向时的影响,方向调整好,将来潜力还是非常大。
我们也从展商沟通中得到了类似信息,接下来非常关注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国内产业链需要在新的科技创新领域有更多研发,我们也计划帮助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更多项目,开拓新的市场。
南都·湾财社:你怎么看待在疫情、外贸环境等变化后,中国照明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李庆新: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法兰克福第一次在中国境内办展览会是1987年,从德国本土引进香港时装和材料展。1994年在香港设立办公室,2002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接下来在北京、广州、深圳都有合资公司和子公司。
经过30多年,我们对中国市场还是有一些体会。首先,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国内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品质需求更高了。很多原来出口为主的照明企业,经营方向也做了调整,在关注国内市场。国内需求,在国家双循环的大战略方针之下也得到了有利开发,消费市场规模、整体价值很有潜力。
第二,国内市场以前更关注贴牌加工和基础、产业链相对低端的制造。在国家倡导下,如今更关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
第三,在双碳目标下,更多国内照明企业在把产品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这是很明显的变化。
广州会展业强势复
一季度展览数量同比增330%
南都·湾财社:会展业历来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你认为当前中国会展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庆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展会恢复速度非常快,展馆预定档期非常火爆,参与者非常踊跃。其中,广州会展业强势复苏,第一季度展览数量同比增长330%,成为全球会展业的重点发展区域。
通过吸引来各方观众和参展商,展会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以德国为例,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报道显示,法兰克福展览集团举办的展览活动每年为德国带来36亿欧元的收入,其中一半收入来自法兰克福市,展会在德国制造3万多个新岗位,带来6亿5700万欧元的税收。
最后,贸易展览会对弥合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也很重要。这也是我们对于展览会业务发展的信心来源。从长远看,会展业还会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现在整个会展业
都很关注数字化转型
南都·湾财社:有行业人士认为会展业经过疫情三年“大浪淘沙”洗牌,留下来的是这个行业里做得比较好的,你的观点是?
李庆新:我们留下来了,按照这个标准应该算做得不错的。经过这三年,大家有一个新的体会,之前在数字化转型这块不那么迫切,现在整个会展业都很关注数字化转型。
南都·湾财社:围绕数字化转型,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有哪些举措?
李庆新:法兰克福总部也认识到了展商对数字化、线上洽谈、交易的需求。前几年开始筹划做一个全球数字化的大战略,战略已经成型。通过这三年的筹备,我们调查展商需求、全球各分公司主办单位的工作流程,很快会找到一个全球知名的供应商来帮我们做数字化的战略、实施。
这种变化首先是要提高线下展会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比如客户前端的交互页面,后台管理用大数据来做工作流程的统计。
展会本身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我们希望打造出一个全链条、高效的数字化工具,通过深度数字化让参展企业打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行业、客户信息,完成线上交易。
南都·湾财社:比如第133届广交会闭幕后线上平台常态化运营,帮助展商拓宽潜在客户。
李庆新:这个也是我们要做的:365天全年无休的展会平台。
大湾区会展业会有
更多让人惊喜的新发展
南都·湾财社:今年商务部提出是“消费提振年”。你认为照明行业在促消费方面有哪些优势?对于该产业发展你的建议是?
李庆新:首先,对于照明行业来说,促消费是很好的机遇。原来企业都是做相对To-B的销售渠道,现在需要去思考、开发To-C业务,也即照明产品要更多考虑向普通消费电子产品去转型。
第二,产品周期、产品设计跟以前玩法不同。趋势是从简单的空间照明,转向实现各种次要功能,为消费者增加附加值。例如,调暗房间光线以节省能源的智能传感器技术,或改善人们健康的康养照明产品。
照明企业进入新领域,要熟悉新游戏规则和玩法才能真正做好消费升级。产业有很多新应用场景,像这次展会主题之一的植物照明,对于将来农业发展可能都会带来颠覆性技术。还有文旅照明、教育照明、康养照明,都是照明行业在促消费过程中能多去开发的领域。
南都·湾财社:你认为会展业能否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一?
李庆新:我们第一个德国以外的展览会就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目前亚洲总部也在大湾区,在广深有两家合资公司和一家子公司。在大湾区的业务开发还是比较深入。
我们在大湾区目前有七个展会:广州有照明、智能建筑和智能制造展览会,深圳有发行电商、3D工业打印设备和材料制造、玩具展、教育产品展,这是目前的布局。
今年开局非常好,年初举行的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深圳特展,比上届参观人数增长了33%;深圳跨境电商展有7万多观众;广州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展、广州国际模具展,吸引了5万多名专业观众。3月,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迎来逾十万名观众。我们还在天津、北京和成都等地举办了行业展会。
广东省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省份,首先硬件设施非常好,广州琶州展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设施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加上东莞、中山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展馆。在湾区举办展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二,大湾区有东莞、中山等制造中心,还有深圳作为中国“硅谷”这样的科技研发中心作为支撑、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加上广州海陆空交通发达,货物贸易、商务人士往来都是世界级水平。
第三,地方对展会行业的扶持政策很多。在友好的办展环境之下,整个大湾区在会展行业肯定还会有更多让人惊喜的新发展。